在2025年全国乳腺癌大会上,CSCO理事长、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院士作了题为“乳腺癌放疗与免疫治疗的精准联合”的报告,该报告不仅深入探讨了放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与价值,还为提升我国肿瘤科研能力提供了宝贵思路。肿瘤瞭望特邀CSCO理事长于金明院士就放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、如何在全球肿瘤学科发展浪潮中提升我国科研和临床水平,以及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、助力青年学者成长等关键问题,分享其独到见解和宝贵经验。
编者按:在2025年全国乳腺癌大会上,CSCO理事长、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院士作了题为“乳腺癌放疗与免疫治疗的精准联合”的报告,该报告不仅深入探讨了放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与价值,还为提升我国肿瘤科研能力提供了宝贵思路。肿瘤瞭望特邀CSCO理事长于金明院士就放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、如何在全球肿瘤学科发展浪潮中提升我国科研和临床水平,以及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、助力青年学者成长等关键问题,分享其独到见解和宝贵经验。
01
肿瘤瞭望:CSCO BC是乳腺癌领域的权威学术平台,每年举办的全国乳腺癌大会备受关注,您对此次盛会的召开有怎样的评价?对于CSCO BC未来的发展有何战略规划?
于金明理事长:全国乳腺癌大会是乳腺癌领域规模最大的盛会之一,也是极具影响力的品牌会议。从会议内容来看,它涵盖了临床、基础、药物研究以及政策等多个方面内容,因此深受大家欢迎。尽管参会人数有所控制,但会议依然吸引了众多高水平专家和参会者。我非常期望,今后无论是CSCO乳腺癌专委会,还是肺癌专委会、胃癌专委会、结直肠癌专委会等,都能既提供学术盛宴,也提供“学术自助餐”,以此推动我们进行深入思考,不断提升肿瘤学术水平。
02
肿瘤瞭望:您在本次大会上重点讲解了“乳腺癌放疗与免疫治疗的精准联合”,这一策略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和临床价值是什么?哪些患者群体可能优先获益?
于金明理事长:放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在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应用相对成熟,而在乳腺癌领域应用相对较少。有人质疑在乳腺癌患者治疗领域,放疗是否正在逐渐走下坡路,我认为并非如此。在早期乳腺癌患者治疗领域,随着全身治疗(如靶向免疫、内科治疗、化疗等)的不断强化,放疗作用愈发显著。
近年来,乳腺癌患者手术范围逐渐“从大到小”,放疗范围也同样“从大到小”,这是科学进步的表现,并非手术和放疗的悲哀。从另一个角度看,放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。例如,在结直肠癌领域,部分患者接受放疗后可免除化疗或手术治疗。
就放疗而言,新技术的出现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。如质子放疗技术的出现,为乳腺癌保乳治疗后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。对于左侧乳腺癌患者或左侧淋巴结有转移、需要照射整个胸壁和淋巴结的患者,质子放疗展现出了良好的剂量分布、治疗效果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较小影响。随着新的防治技术不断涌现,放疗与其他治疗手段之间也可能会形成良好的互补作用。
03
肿瘤瞭望:在当前全球肿瘤学科的发展浪潮中,我们应采取哪些策略来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水平?在这些过程中,如何体现创新性和高质量?
于金明理事长:当下科研领域的竞争极为激烈,肿瘤领域相关研究亦是如此,无论是临床转化还是基础研究。首先,我们要与国际接轨,紧跟国际上科研的主流趋势。其次,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。我国人口众多,患者基数大,具备开展IIT研究以及RCT随机分组研究的充足条件,这一独特优势是众多西方国家,特别是小国难以企及的。因此,我建议开展联合研究,不仅要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学术成果,还要开展多学科、多领域的研究,甚至结合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。通过紧密联合,进一步发挥我国的优势,如此一来,我国在肿瘤研究领域的众多成果必将走在世界前列。实际上,目前我们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了领先地位。
04
肿瘤瞭望:放疗近年来在精准医疗理念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。您认为,放疗领域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?精准理念的实现,需要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临床实践的优化?
于金明理事长:实际上,在二十年前,放疗面临两大瓶颈:一是如何精准勾画放疗靶区,二是如何对放疗病人进行精准施照。然而,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已逐渐降低。如今,放疗已从三维、四维的水平,发展到分子或靶向的精准放疗时代。当前,放疗与微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,同时微环境也会涉及到患者的免疫治疗。因此,放疗已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,这体现在放疗与其他治疗的联合应用上。
首先,放疗与其他治疗的联合是指空间维度的联合,即放疗与手术、化疗、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治疗方式的结合。其次,是时间维度的联合,即多线、多疗程的治疗。目前,放疗与免疫治疗、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越来越多,尤其是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。如前所述,这种联合是全周期的,对早期患者有效,对局部晚期患者的效果更佳。因此,要使放疗取得更好的效果,必须与其他学科、专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。
05
肿瘤瞭望:肿瘤领域的高质量发展,离不开高素质、创新型的人才队伍。对于如何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、助力青年学者成长,您有哪些经验与建议?
于金明理事长:我经常说“长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更比一代强”。这些年,我们医院一大批80后、90后已成长为全国著名的科学家,甚至走上了行政领导岗位,如院长、处长等岗位。因此,我认为对于青年人应大胆培养。信任是最大的激励,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,一定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平台。
我认为青年人才培养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:首先,个人努力至关重要,正所谓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;其次,平台支持不可或缺,一个人的胆魄固然重要,但如果没有平台和攀登的阶梯,也难以攀登高峰;最后,需要好的伯乐。所以,无论是个人、学科、单位还是国家,都应注重人才培养,构建良好的人才梯队,这是我们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最基本保障。
于金明院士
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医学博士、博士生导师
中共十七大党代表、全国劳动模范
全国第十、十二、十三、十四届人大代表
山东第一医科大学(省医科院)名誉校(院)长
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
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
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(MDT)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山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
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
山东省医院协会名誉会长
山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
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会长
山东省高层次人才促进会会长
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等多家杂志主编或副主编